9277次瀏覽
【中玻網(wǎng)】較近有涉及中國傳統(tǒng)玻璃的話題,便想到了古代文獻中關于“琉璃屏風”的軼聞。這些軼聞反映了某種歷史真相,有著現(xiàn)實生活的基礎。
琉璃屏風的形象,較早出現(xiàn)在東晉及南北朝作家們的小說里。其中較有代表性、也較詩意的一則見于《拾遺記》:“孫亮作綠琉璃屏風,甚薄而瑩澈,每于月下清夜舒之。常與愛姬四人,皆振古絕色……使四人坐屏風內,而外望之如無隔,惟香氣不通於外。”(《太平廣記》)
即是說,三國時,吳主孫亮命人制作了一架綠色玻璃折疊屏風,經常于夜色明凈時張設在月下,然后讓他較喜歡的四位寵姬坐在屏風當中,旁人可以清楚看到四位美人的形影,卻聞不到她們的香氣,較好地演繹了“可望而不可即”一詞的意境。
大致同時期的作品中,往往強調琉璃屏風——也就是玻璃屏風的透明特性。如《太平御覽》引錄《漢武舊事》一條,漢武帝所建的神臺上,門窗之扉、屏風“悉以白琉璃作之,光冶洞澈也”。又錄有《拾遺記》里的一則有趣軼聞,漢武帝曾經賜給美男子董偃一架紫琉璃屏風,董偃將其張設在床后,結果,侍者隔著琉璃屏風望到床頭的燭光,誤以為中間并沒有隔擋之物,于是立在屏風的外側用力為主人扇涼,當然是費了很大勁兒也不能達到目的。
中國的玻璃制造歷史很長,到漢已達到驚人發(fā)達的水平,不過,自先秦至漢,受崇尚玉的觀念的影響,玻璃制造的非常大目的是仿造玉器,并在“仿玉”這個領域取得了精彩的成就。另一方面,從漢代起,波斯、羅馬等異國生產的透明玻璃器進口到中國,被珍視為奇寶。大約在晉代到北朝期間,異域的玻璃制造技術一波波傳入,其中也包括燒制透明或半透明玻璃的珍貴技術。
相傳為東晉人葛洪所著的《抱樸子》中就有一條有名的記錄:“外國作水精碗,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,今交廣多有得其法而作之者。今以此語俗人,殊不肯信,乃云水精本自然之物,玉石之類。”很明確地記載,廣東地區(qū)的人獲得了外國做玻璃器的技法,做出的器物類似水晶,即無色透明玻璃。
《北史》“西戎傳”中也有一則重要記載:北印度有人在太武帝時來到北魏都城,把北印度的玻璃技術帶來了,就地燒制玻璃,一下讓玻璃變成了平常物品,不再那么珍貴。這種玻璃技術制造的產品有多種色彩,但同樣帶有透明的特點,太武帝甚至下令制作了一座大帳(行殿),帳帷鑲滿了彩色玻璃窗。
因此,在《西京雜志》、《拾遺記》等作品成書的時代,上層社會普遍把進口或本土制作的透明玻璃制品作為華麗品來享有。這就激發(fā)了作家們的想象,把他們時代的新事物賦予前代生活,甚至賦予遙遠的西漢宮廷。
實際上,漢武帝時代、三國時代大概都不會有半透明玻璃屏風,但到了東晉及南北朝時代,這種豪華陳設應該在高等人群生活中并不鮮見。當然,那時還無法制作大塊的平板玻璃,因此,屏面上只能是滿布木框骨架,再于其中嵌上一塊塊的小片玻璃。
彼時的玻璃中,需要更高技術水平的無色透明制品較少,大多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,故而屏心上所嵌也都是“紫琉璃”、“綠琉璃”等彩色玻璃。僅僅從這一個細節(jié)上也可以看到,作家們如何無心中記錄了真實的歷史。
版權說明:中玻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以及整合的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標明文章來源
免責申明:以上觀點不代表“中玻網(wǎng)”立場,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。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中玻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中玻網(wǎng)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及應用建議。但因轉載眾多,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,故僅標明轉載來源,如標錯來源,涉及作品版權問題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0571-89938883,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正或者刪除處理,謝謝!
【中玻網(wǎng)】1月18日,金晶科技發(fā)布2024年度業(yè)績預告,預計2024年實現(xiàn)歸母凈利潤6000萬元左右,同比出現(xiàn)下滑。針對業(yè)績變動,金晶...
2025-01-21
【中玻網(wǎng)】昨日期貨盤面震蕩運行,受供給端擾動影響尾盤拉升,F(xiàn)貨方面,國內純堿市場價格陰跌調整,企業(yè)開工率87.05%,環(huán)比小幅下降,個...
2024-10-22
【中玻網(wǎng)】昨日期貨盤面震蕩運行尾盤拉升,現(xiàn)貨方面,浮法玻璃現(xiàn)貨價格1226元/噸,環(huán)比昨日降低1元/噸。華北市場較為穩(wěn)定,整體出貨一般...
2024-10-22